打造多能互补创新示范:能投集团首个百万千瓦级“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

项目现场
11月14日,随着能投集团所属绿能集团楚雄永仁班别、鸡田村、潘古里3个光伏项目共14万千瓦陆续并网投产,能投集团在楚雄州累计投产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第一个“百万”大关,成功建成集团首个百万千瓦级“风光储一体化”集群新能源基地。这是目前全省在建最大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创新探索高原新能源资源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模式,为高海拔山地多能互补领域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项目现场
多能协同,打造清洁能源开发新范式
能投集团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主动谋划,创新探索楚雄“风光储一体化”新能源基地开发模式,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规模化效益显著。基地目前总装机规模109万千瓦,在大姚、永仁等地建成投产光伏项目101万千瓦,建设风电项目8万千瓦,配套建成南山坝300MW/600MWh独立共享储能项目。每年可输送清洁电力超1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6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20万吨。牟定、武定、禄丰等片区在建新能源项目陆续投产后,集团在楚雄州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将突破200万千瓦,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在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创新采取“接入优先、边建边投、分批并网”的开发模式,成熟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通过风电、光伏发电、储能多能协同,充分发挥储能调节作用,有效促进风电、光伏发电消纳,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项目现场
效率优先,创下项目建设新速度
积极构建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建设的管理体系,按照项目全容量并网目标,制定三级施工网络进度图,建立日汇报和周调度机制,优化施工组织,目标节点及时纠偏和动态调整,统筹要素保障,集中力量攻坚,实现项目建设全面提速、按期投产。
项目建设团队克服了高原山地坡陡、交通不便等困难,创新采用无人机、双轨轨道车等智能化装备运送光伏组件,使用微型灌注桩、预制舱等先进工法,实现了“零破坏”“模块化”的绿色施工目标。
大姚52.3万千瓦光伏基地创新采用“打捆”方式,同步开展6个项目批量选址踏勘、招标和建设,仅用8个月就建成2座220kV升压站、279公里输电线路,铺设110万块光伏板组成的193个光伏阵列,创下同等规模建设速度全省最快纪录。

项目现场
大姚南山坝300MW/600MWh独立共享储能项目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建设60个容量为5兆瓦/10兆瓦时的储能单元,配套新建220千伏升压站及送出线路,创造“63天全容量并网”的省内纪录,投产当月即完成容量市场交易,让“新能源+储能”模式从构想变为现实。

控制室
精益求精,树立能源行业新标杆
以“三精管理”驱动降本创效,已形成50余个典型案例,申报3项国家专利,管理创效超8000万元。创新制定《陆地光伏工程设计导则》《陆地风电工程设计导则》,建立项目投资开发从设计源头到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控体系。优化EPC招标引入竞争,通过设备集采、资金统筹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综合融资成本同比下降40BP。推进运维转型,度电成本降低1分钱,运用AI、无人机巡检等智能化工具优化电站管理,持续提升自主核心运维能力,让每一度电都创造更大价值。
绿能集团不断总结提炼大基地项目“投融建管营”全过程经验,主动对标央企,多项核心指标实现领先,全力打造项目标杆,实现“建成一个项目、总结一套经验、培养一批人才”的良性循环,努力向“探索变示范”“先试变先行”目标迈进。

党建引领,凝聚项目建设新合力
绿能集团精准实施“党建引领+新能源建设”系列行动,将推进项目建设纳入“双融双创”清单,以“书记领办项目”“党员突击队”等载体让党旗在项目一线飘扬,建立领导分片挂包机制,成立项目投运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集中专业技术力量逐一攻破难题,将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打造“清廉光伏・阳光工程”监督品牌,构建“4+2”联动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选树“绿能之星”激发奋斗热情,到“1+N”结对帮扶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力,党建创新凝聚起上下同心、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同时,通过深化联建联创,与地方政府、参建方开展“项目+属地机关”“项目+施工”等多维联建共建。因地制宜开启“产业+乡村振兴”实践,实现“农光互补”,提供就业岗位近300个,促进农民增收,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楚雄百万千瓦级“风光储一体化”基地的建成,不仅是能投集团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国家“双碳”战略在西南地区的生动实践。未来,能投集团将继续发挥在全省能源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清洁能源产业,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服务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