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一体化发展”大家谈——新材公司张兵
一、新材公司一体化发展反思
今年上半年新材公司收入23.95亿元,同比增加2.13亿元;亏损1.23亿元,同比增亏 1.24 亿元。其中硅材营收10.11亿元,亏损6345万元。新材公司在经历2018年~2022年连续盈利后,陷入亏损局面,并且行业经济形势依然不够明朗,周期性低谷还将延续。
新材公司通过8年发展,从单一氯碱业务拓展为氯碱+工业硅+有机硅的产业协同,并且在云南省区域能具有一定的地位。通过联合省内其他企业对烧碱、PVC、盐酸和电石的市场统筹,牢牢把控话语权,发挥氯碱一体化规模效应。工业硅和有机硅联动发展,不断协同放大效应。但整体存在严重问题和不足:
(一)企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各自为战
新材公司下属5家生产企业分布五个地区,工业硅、盐酸、电石等物料物流成本高,企业余热、副产物等资源综合利用受区域制约难以统筹协同,一体化管控更是受到空间影响难以发挥更大效能。
(二)上下游产业链短,企业发展受限,单打独斗
新材5家生产企业虽在省内具有一定规模地位,但放之全国则微不足道。并且5家均在各自地区孤立的 “单打独斗”,周边产业集聚或产业链延申均严重不足,硅材项目落地考虑了曲煤焦化甲醇资源,但缺乏协同,未形成下游产业聚集,产业的延链补链任重道远。
(三)陷入同质化竞争局面
新材在氯碱、工业硅、有机硅等几大主产品均为同质化产品,产品结构单一,在质量、功能等方面均无差异化优势,行业饱和度高,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二、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一)产业链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优化产业空间结构,避免或降低产业同质化竞争,实现产业间的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产业一体化发展可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甲醇市场一体化。西南地区甲醇生产单位17家,产能约839万吨,其中云南地区5家,分别是云天化股份、曲煤焦化、泸西大为焦化、昆钢煤焦化、解化清洁能源,总产能约146万吨/年。其中曲煤焦化有28万吨产能,先锋化工和开远解化70万吨产能。在西南区域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地位,尤其在云南地区具备话语权。但放在全国甲醇共计超过一亿吨的背景下,规模消,竞争力差。要想扭转或改善困境,应在精和细上下功夫。打牢区域性优势,有机硅年用甲醇量在15万吨左右,与曲煤焦化形成长效的市场化定价体系,建设甲醇外管实现管道输送,砍掉物流成本(32元/吨),确保全部内部消化,减少远距离销售,曲煤剩余甲醇和先锋、解化甲醇划片区统筹销售,全面占领云南市场,减少或避免甲醇出省。
二是资源综合利用一体化。曲煤焦化焦炭均为湿熄焦工艺,一方面不符合产业政策,另一方面预热白白损失。考虑应用干熄焦技术,尤其在大焦更为有必要,预估可副产蒸汽在80t/h左右,可输给有机硅使用(目前用量在60t/h)。煤化废水在50t/h左右高COD,可与有机硅废水处理装置统筹考虑,降低新建投资和处理成本。
曲煤焦炉煤气目前以0.9元/方的价格出售给索通充当燃料,这部分可以考虑天然气公司三台60t锅炉改造,替代天然气生产蒸汽,盘活闲置资产。但目前从成本测算看还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测算和寻求机会。
三是氢气供需联动。建设甲醇外管一并考虑焦炉煤气、氢气等管道铺设,曲煤可供有机硅高沸综合利用(目前在建,产氢为电解水制氢工艺),可供有机硅周边白炭黑项目(目前在建,选用了甲醇制氢工艺)。同时一体化考虑氢能未来发展,重点可研究捕捉煤化尾气中的CO2生产绿色甲醇实现碳减排。
四是谋划氯碱+有机硅+煤化联动发展。一是在有机硅化工园区建设10万吨氯碱项目,目前氯平衡已经基本具备条件,不做PVC配套,二是建设6~10万吨氯甲烷项目,砍掉省外采购4万吨/年的氯甲烷,转为自产。二是抓住开远解化搬迁项目机遇,一体化考虑耗氯或氯碱耦合项目,加强天冶化工和解化的产业联动,重点考虑布局卤代烯烃项目和精细化工项目。
五是新建苯基单体项目,进一步夯实有机硅发展。苯基氯硅烷包括苯基三氯硅烷、二苯基二氯硅烷等新型特种单体,是合成苯基硅橡胶、苯基硅油、苯基硅树脂的主要原料之一,也可用于制取苯基中间体对于提高产品的耐高低温、耐候性、耐辐射等方面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在有机硅单体中的用量和重要性仅次于甲基氯硅烷,其应用领域更为高端和精细。
以“三高三引”为主要思路,与新亚强等龙头企业合资合作在有机硅化工园区规划建设1万吨苯基单体项目,并配套苯基硅橡胶、苯基硅油、苯基硅树脂下游产品生产装置,可继续挖掘曲煤粗苯利用,并强化有机硅产业优势和现有技术团队优势,进一步寻求产品差异化发展,打造有机硅多产品格局,争取在细分领域取得垄断或主导地位,不断打造企业品牌效应。
(二)管控一体化方面
一体化可促进产业要素互通,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打造大基地管控,实现区域一体化。围绕同区域合并的思路,打造区域管控的一体化,进一步压缩层级,实施扁平化变革,打造专业化的管理团队统一管理管控,让生产企业专心做“成本杀手”。
二是集中采购,增加话语权,降低采购成本。
三是联储联备,发挥大集团优势。实现备品备件和低值易耗品等的联储联备,统筹管控,降低总体库存实现灵活调用和分配。
四是专业技术融合和统筹。一体化可推动跨界融合,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跨界融合将成为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联合统筹在生产工艺、设备管理、电气仪表、质检分析等方面的专业队伍建设和技术能力打造,实现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的共享、共建和提升,并且还可收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产业一体化要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注重绿色发展,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