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1086年春,汴京,神宗去世后,旧党重新得到启用。
此时的黄庭坚已经41岁了,而苏轼也已经49岁了。
两个年近半百的老人,终于得以相见。
神交十余年,书信往来,吟诗唱和,他们早已心神两契,相知相慕,相见之后,更多欢喜。
在京城的三年,他们朝夕相伴、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赏子过得快意极了,单是唱和的诗词都达百篇之多。
诗画相融,心意相通,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不外如是。
在苏东坡的提点下,黄庭坚也逐渐走向了大宋文坛的一线,时人将两人并称“苏黄”。
而黄庭坚也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对苏轼的仰慕之情终身未改,却也不盲目随从,不管是诗文还是书法,都自成一格。
他学杜诗,讲究诗的炼字、用典,开创了江西诗派;
他的书法凝练有力,极有创造性,成为一代书风的开创者。
又和苏轼、米芾和蔡襄,在书法史上,合称“宋四家”。
两人并立于高山之巅,还相互调侃,苏轼说黄庭坚的字太瘦,像树梢挂蛇;
黄庭坚却说苏轼的字有些肥扁,像石压蛤蟆,嘴上嬉笑,但谁都知道,谁也无法代替彼此在心中的位置。
古语常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并非指感情淡得像水一样。
而是不含任何功利之心,是纯粹的感情,长久而亲切。
真正的知己,不依附、不盲从、不讨好,各自发光,彼此照亮,在擅长的天地大展拳脚。
当彼此相对,便褪去光环,一起饮一壶茶,醉两盏酒,交流心得,岁月静好。
可谓是:苏轼的朋友圈,相识满天下,知己推一人。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