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邹仕华:探秘凌虚阁
多次登西山,充实假日舒活筋骨。途经凌虚阁时,欲弄清其由来,但阁楼周边没有标牌,百度也无系统介绍。暗自猜想“凌虚阁”与“虚云法师”共一个“虚”字,二者又同时“出现”在西山,是否有点关联?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天,朋友分享《大观楼百字长联》,进行鉴赏互动的时候,孙髯翁的“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才引人入胜。“把酒凌虚”指的就是凌虚阁,细细考究凌虚阁的由来。
二者虽同时“出现”在现代社会的西山深处,但其实没有任何关联。毕竟二者所处年代不相符,《大观楼百字长联》问世于康乾盛世,长联里的凌虚阁应在孙髯翁生活的年代或之前建成,处于古代。而虚云法师生于近代卒于现代,在滇经历只有26年(1903-1929年)处于近代,在大理鸡足山祝圣寺修行14年,与昆明西山华亭寺结缘12年,在滇军创始人唐继尧的支持下,担任方丈重修华亭寺。
虚云法师俗姓萧,50岁(光绪廿六年1889年)目睹八国联军入侵,避难入住陕西终南山的时候,自改号虚云,取“真空实有、实有真空”之禅意,至1903年入云南之前,该阁楼已经存在五六百年。而凌虚阁取凌虚的字面之意,源于“居高临下,凭虚御风,背依万丈绝壁,身前漂渺海空”。
虚云法师重修的华亭寺为佛教圣地,而凌虚阁与三清阁融为一体,为一组别具特色的道教建筑群。佛教是外来教,《西游记》里唐僧有句口头禅,“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求(传)的就是外来经(教)(在印度传教),但拜的还是本国佛(因为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在属于中国的古尼泊尔,是神农氏的后裔);而道教则是本土教,老子的《道德经》就是道教的最高经典。道教和佛教同时或交替辅以传统的儒教,促成儒教成为中国历史上历朝统治者的治国之本。道教与佛教相互共存,没有融合。道教主张现实生活追求,而佛教主张舍弃现实物质追求,注重精神修持和生死轮回。道教和佛教同时出现于西山,也映证了道与佛在现实社会中的相互共存。
其实,凌虚阁是三清阁的组成部分,始建于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前后,初为元梁王的避暑行宫。位于龙门石窟一侧的现存碑文仍有记载,“梁王避暑依险峰?,更凿龙门雾霭中。而今又辟穿云洞,蹬道旋上广寒宫。”三清阁九层十一阁建筑群延伸至山顶,高低错落,高出滇池水面四百多米,置身于此,感受到“海市蜃楼”的虚幻、“空中楼阁”的飘渺。三清阁中的三清指的是天宝君、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分别对应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老子演化的太清道德天尊。
明嘉靖年间一代名臣施昱曾写过一首诗《罗汉寺》,诗后有一题解这样写道,“罗汉寺是三清阁的俗称,……元代为梁王避暑行宫,后改建为凌虚阁、玉皇阁,明改为海涯寺,后又改三清阁。”这也是依据之一,体现历史上的凌虚阁就是当年的梁王避暑行宫。不过,现在游客观赏到的凌虚阁据说是1980-1985年的仿古建筑。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曲靖白石河战役(1368年),结束了元梁王(巴匝刺瓦尔密为末代梁王)对云南的镇守,从此开启明朝的历史。元梁王在此避暑召开生日party的时候,不曾想到若干年后的明朝初年,由诗人、书法家机先(原名陈裕)为凌虚阁(梁王阁)留下如此慨叹:“碧鸡飞去已千秋,闻说梁王曾此游。洞口桃花迎风辇,岩前官柳系龙舟。青山有恨人何在?白日无情水自流。岂识当时歌舞地,寒烟漠漠锁荒丘。”
后来杨慎描绘《滇海曲》时也曾叹言凌虚阁(梁王阁):“梁王阁榭水中央,鸟鹊双星带五潢。跨海虹桥三十里,广寒宫殿夜飘香。”有史料记载,滇海就是滇池,曾用名昆明池、昆明湖和滇南泽,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11米,凌虚阁海拔2330米。滇池屯集水量16.5亿立方米,相当于乌东德水电站正常库容的1/4,相当于白鹤滩水电站正常库容的1/12。
明末徐霞客在《游太华山记》有言“昔梁王避暑于此,又名避暑台”,今人游西山比较随性,四通八达,任意到达,沿途有路标和石级,引导登山。而徐霞客游西山时须坐船,从摆渡村(弥勒寺、篆塘公园附近)上船,沿着大观河,横渡草海,感受五百里滇池浩瀚无边,至西山脚下的高峣码头上岸,穿越茂密的西山丛林,留给今人视为经典的游记。
一座西山,半部滇史。
凌虚阁前,元明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