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刘晏似:文脉之光——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
有这样一抹月光,流传千年,润物无声。它虽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时而隐晦,时而皎洁,却一直照耀着这片神州大地,从未隐灭。
这抹月光的源头,便是中国文脉。亦是中华民族的皎皎孤月。它以文字为载体,却从不吝啬,既照王侯将相,也照贩夫走卒。既增色天子门生,也抚慰迁客骚人。它让中华民族在山河无恙时立德树人,在山河破碎时救亡图存。
这抹月光形态各异,照亮苍竹时,坚韧不拔。洒落莲花时,出淤泥而不染。停留石灰时,留清白于人间。化作南风时,吹梦西洲,变作离人的两行相思红豆。亦化作孤高游侠——菊花,欲与秋日肃杀一决高下。它化身翩翩君子时,看过庄周梦中的蝴蝶,北冥的鲲鹏,走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听过让江州司马泣下的琵琶,也喝过醉卧沙场时的葡萄美酒,吹过绿了江南的春风。
这抹月光,那么可爱,那么动人心弦。它是诗经三百、思无邪,屈原哀民生之多艰。是采菊东篱下的陶潜,三分剑气、七分盛唐的太白。是杜甫的无边落木、三吏三别,东坡的赤壁之风、一蓑烟雨,李后主的梧桐残月、春水东流。是关汉卿的窦娥白雪,曹雪芹的红楼一梦。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余光中的隔海乡愁。是矛盾不平凡的白杨,苏童梦中的“枫杨树村”和“香椿树街”。亦是渡船上的翠翠,卖血的许三观,寻找萝卜的黑孩。
这月光,描不尽,写不完。幸甚至哉,我们的民族能有这样一抹月光。它映照千里支撑起了民族的脊梁,如流水一般浸润着民族的灵魂。源远流长,从未断绝,这抹月光亦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当时的月光依旧在,只不过换了拨人看。这抹月光流转到如今,演变出更多绚丽多彩的景色。当下流行的汉服文化,古风歌曲。短视频平台上的“国潮正当时”亦是这抹月光的折射。
所幸,借助互联网之镜,接通了中国文脉的青年,已成星星萤火之势,当星星之火汇聚成皓月之时,必将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