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杨佳富:能投企业文化的特别歌唱
——《源——云南能投集团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集·诗歌卷》读后
杨佳富
读罢云南能投集团作家协会编印的《源——云南能投集团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集·诗歌卷》后,心潮澎湃。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包括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等,它渗透在日常运行中的各方各面。《源——云南能投集团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集·诗歌卷》是能投集团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价值观念的外化。它以云南能投集团作家协会会员、企业职工为本,是员工整体文化素质的体现。序言《能投文学里的诗歌元素》中准确表达出了这一点:“大家精心创作,踊跃投稿,用一颗颗真诚的心、一枝枝虔诚的笔和一腔腔真情的血,抒写下了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岗位、所钟情的火热事业、所放飞的诗歌梦想。”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云南能投集团作家协会会员也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诗歌的内容集中反映出了社会和企业生活。如白帆的《光伏人》里:“当黑夜来临/电灯,给我们送来光明/诗意撞击我的胸膛/我要赞美你/辛勤的光伏人”;二是诗歌具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如赵禺超的《奶奶》里:“奶奶用土罐茶/把曲曲折折的故事/烤了又烤,非常耐看/看得我呆住了/一刻间,失去了描述能力”;三是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如郭东香的《我是谁》里:“我们聚是一团火/在紧急任务前挥洒着青春汗水/我们散是满天星/在冶炼的长廊站立成最坚强的担当”……这样优美的诗句在“诗歌卷”中举不胜举。
诗歌作为一种文体书写形式,其文体本身并不能承载太多的使命。但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诗歌传统,在这传统里,我们发现,诗歌往往具有某种神圣的光环。杨海云在《青春》这样写到:“有了诗/远山不会寂寞/满山遍野的山茶花/格外娇艳”。我在“诗歌卷”中看到了诗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看到了一个人或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他们的诗给人以生活的信心,前进的勇气,唤醒一种崇高或清洁的精神。
读罢《源——云南能投集团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集·诗歌卷》,我记住了白帆、丁建博、郭东香、郭中华、胡小宇、黄荣梅、蒋德凤、蒋焕云、李波、李陈莲、李绍成、罗文夫、罗宣友、那云宏、师光升、侍维、唐敏红、滕洪超、王红燕、王石元、王咏梅、夏冰、邢成富、许以智、晏开志、杨海云、易虎、张明、赵琳、赵小燕、赵禺超、赵云艺、赵运祥、紫馨月、邹仕华等老中青三代诗作者,他们积极生活,用心感悟,从不同的角度体味人生百态,又用诗的语言表达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在为这本作品集点赞的同时,我也希望诗人们不能只是待在“小我”的天地里,而应该拥抱自然、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心声,然后从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角度去用诗词反映这些对象,尽到我们诗人的社会责任。写作时,我们要从诗人所担负的社会责任角度,来思考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等问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而写的思想,从而让诗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实现诗词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诗人的自我价值。
作者简介:
杨佳富,男,彝族名乌蛮滋佳,原公安边防云南省总队创作室主任、《边防文学》主编、武警大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在报刊发表、出版社出版文学作品和电视台播出影视剧160多部;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大缉毒》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长篇小说《边关流星》获第十届全国公安系统金盾文学奖等70多个奖项;散文《小妹》入选《新编大学语文》;曾7次立二、三等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