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论】陈薪舟微论三题
自我疗愈
《前世今生》,是国外的一名心理学家在给一位患者做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催眠,无意间回溯到患者的前世,让人惊喜的是,患者那无论通过物理治疗还是通过心里治疗都无法解决的病痛,却因为回溯过往而得到疗愈。
有些疗愈显而易见,比如身体受伤流血,人们常常先清洗伤口,消炎去脓,然后假以时日,等待伤口愈合,结痂脱落,长出新的皮肤。心里疗愈的道理跟身体疗愈雷同,只是伤口不像身体的伤口那样显而易见。看见伤口需要觉者更深层次的剖析,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
有些疗愈却不是那么容易察觉,比如在金钱、人际关系、学习工作中出现的困难或者问题,我们常常不会认为自己出了问题,需要进行治疗。常常表现为自己是个受害者,或者开始抱怨遇到的人、事、物。这样我们便可逃避责难,获得同情,当然我们也没有完全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经过修习的觉者有着比普通人更高的觉察,他们会把所遇到的人、事、物当成镜子,正如唐太宗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遇到困难和问题也会有受害者情节,或者有所抱怨。但觉察的意义在于,受害者情节和抱怨会成为我觉者的警钟。这个时候觉者会警觉地站在非我的角度去看自己。如果产生受害者情节,那么这时就要对自己做正向的心里暗示,告知自己:我不可怜,我可以靠自己度过困境。当这样的想法产生的时候,内心为自己负责的能量就会升腾起来,开始思考怎么度过困境,思绪也会从受害者情节中抽离出来,悲伤的感觉进一步降低,穿越困境的能量进一步增加,然后迈出自救脚步,进而产生信念和行动力。同理,抱怨也是一个警钟,它让觉者警觉地站在非我的角度去审视,因为我看到的就是我自己本身,我批判的也就是我自己本身。我批判什么,我就应该去提升什么,我会把所有向外的矛,都调转矛头指向自己。外在的冲突没有了,取而代之是面对自己不堪的勇气,这时觉者能量值会从150的愤怒,提高到200的勇气,主动采取行动的话,能量值会进一步提高到310,这时便完成了自我疗愈与自我升华。
当下的疗愈如此,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疗愈也该如此。我猜测《前世今生》里提到的回溯过往的疗愈,就是让那些不平衡的能量通过催眠而打开了能量的通道,让累世的能量可以得到平衡。
道理讲了一通,关键还是我们能否把遇到的人生困境和挑战重新定义为疗愈的契机,能否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克服、穿越、打怪升级。如果答案一定、肯定、坚定,那么恭喜,我们已经拿到自我疗愈的钥匙,时时觉察负面的习性、惯性和限制性信念,疗愈和自我完善将会创造新的生命体验。
盐之争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彻底击溃匈奴的漠北战。汉武帝北击匈奴、西击大宛、南灭北越、东征朝鲜,靠的就是盐业专营这个硕大的钱包。然而,这也相当于把百姓的血不断地抽到帝国的机体里。晚年的汉武大帝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帝国成长为一个巨人的时候,他的人民却干瘪憔悴,奄奄一息。汉武帝晚期,这个在世界版图上光芒耀目的帝国,却已经到了民不聊生,暴动频仍的境地。
汉后期,帝国管理者的不同利益集团,也同时看中了盐。一位是提出盐铁专营政策,多年独掌盐权的理财大臣桑弘羊。另一位便是反对盐铁专营,倡导无为而治的霍光。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前做了托孤安排,他任命理财大臣桑弘羊任御史大夫,同时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让他们共同辅佐年八岁的昭帝。公元前81年2月,霍光从全国各地招来了六十多位能言善辩的贤良,就盐铁专营政策与桑弘羊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贤良们批评盐铁专营是国家与民争利,造成民生凋敝。而桑弘羊则提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谜题——假如没有国家资本的垄断经营,中央集权如何维持,帝国的力量又来自哪里?这次辩论会历时五个月。双方各执己见难分高下。
30年后,桓宽根据这次会议的官方记录,加以"推衍",增广条目,整理成了一本书,就是著名的《盐铁论》。
盐铁会议上,贤良在辩论中所阐述的儒家经济思想,经过《盐铁论》的"推衍",更为全面系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桑弘羊提出的盐业政策,则成就了武帝的霸业。他本人却招致广泛的仇恨。有人咒他说:如果能把桑弘羊煮了,老天马上就下雨。这句话还真是一语成谶。最终,这位叱诧风云的历史人物,被他的政敌霍光扔进汤锅煮了。
盐之争,实际上是掌握国家命脉之争。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也承载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进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的源泉。
《盐铁论》于2020年10月30日,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藏于国家图书馆。
浅谈孩子的教育问题
工作之余,单位上妈妈们常常用午饭时间讨论孩子的教育,作为曾经的教育工作者,我也时常参与其中,发表一二。
有一天我问一位女同事说:“你怎么看起来比较憔悴?她答:孩子初三了,天天整作业到很晚。”我说:“孩子的作业孩子自己做,你还要陪着?”她答:“要守着的呢,不然她一下发发呆,一下抠抠手,就磨蹭得更晚了。”我问:“那你坐在旁边干什么呢?”她说:“我也拿本书看看。”我开玩笑道:“你是不是手上拿着书,但实际上却在旁边昏昏欲睡?”我们所有人都笑起来。无独有偶,一位学历很高的同事,也同样对孩子的教育表示很焦虑,她的配偶及其家人几乎都毕业于名牌大学,唯独她的大宝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她担心孩子会在比较中失了自信。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担心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后,读不了高中,所以每天殚精竭虑地强逼孩子学习。
也有的家长反其道而行之,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数,只要求孩子能把字写好。这位家长的观点是,只要孩子把字写好了,就拿出了认真的态度,学习自然不在话下,他也会拿出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至于结果,不做过多要求。
孩子的教育成为茶余饭后必谈的话题,足见教育的重要,可父母们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教育的核心目标又是什么呢?
我通过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感受,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小时候的我是“别人家的孩子”,长得聪明伶俐,学习更是不用担心,从来都是班里的佼佼者。那时真可谓春风得意,赞扬声此起彼伏。我自己一边努力维持这种赞扬,一边享受得飘飘然。好景维持到初中结束,我也顺利考上重点高中,似乎人生第一个目标——考大学,一只脚算是迈进进去了。然而,春风得意的日子也就此终结。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不努力、靠小聪明学习的我已经无法让自己继续保持名列前茅。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支撑,成绩一落千丈,开始被请家长,自己也陷入了再努力也找不到出路的境地。当然,我还是顺利毕业,顺利工作。时至今日,我才真正明白学习上出现的困境究竟为何。
曾经看过一篇从统计学的角度讲教育的文章,大抵描述了这么一个观点:小时候学习成绩位列10-16名之间的孩子,后天的发展会更好。其依据是,名列前茅的孩子终日处在光环和老师的家长目光里,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保持这种光环而学习,直白的说就是好面子,虚荣心。而这些孩子总是处于佼佼者的位置,从小抗挫折的能力就没有得到锻炼,所以韧性不强。而位列10-16名的孩子,不在老师家长关注的范围,他们没有光环,学习单纯就是自己的事情,考不好的时候也常常有,锻炼了抗挫折能力。长此以往形成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之更好地发展。
我个人非常赞成这个观点,学习态度的养成就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好的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派生出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一连串的好,构成了从他教到自我教育的转变。那么孩子也就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将来进入社会,也可通过自己某得生存和发展。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立马付诸实践。面对一项新工作任务时,首先,明确工作目标,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从文献资料里总结归纳,制定达成目标的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评估工作过程和结果,从发现的问题进入新一轮的改进。到这里还没有完,我还要把整个过程的思考和实践归纳总结成论文,所有的工作就转换为成果,沉淀在自己身上,别人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也可拿来参考借鉴。这就是管理学的PDCA理论,简而言之就是螺旋形上升。我的感觉是,每天看见自己的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内心是踏实的,读书和实践的过程是喜悦的,与他人的分享能带来更多的共鸣和交流。我想,我终于从“别人家的孩子”从掌声和关注下成长为“我自己”,能够独立思考、具备独立人格的自己。
以前有老师说:“做和不做不一样、认真做和不认真做不一样。”我真是用了差不多20年的光景来理解这句话。现在,认真的态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芽、开花、结果。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认真”带来的变化,这种感觉像是给素描添上了颜色,从迷雾中看见蓝天,从静默中听见了鸟的歌唱,从微风中感到了温暖。
所以,教育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其中培养认真的态度才是教育的核心。